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表。
材料二?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由此兴起。
材料三?齐奥科夫斯基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3世纪以后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说明中西科技发展出现这种差异性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在航天领域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的具体事实及其世界地位。(2分)
参考答案:
(1)3一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此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2分)原因:3—15世纪中国政治上国家统一,经济上封建经济发达,思想文化上也相对比较进步,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4分)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4分)
(2)“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分)
本题解析:
回答第(1)问要首先读懂材料一中的图表,获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考?虑。第(2)问比较容易,联系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列为五教之目,并解释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已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钧声名取利禄而已。”以下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重视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培养
B.针对学生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标准
C.要求学员做学问与做人并重
D.反映南宋政府对封建道德的重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72年中日建交,数年后小泉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最近因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使中日关系再次走入低谷。以上事实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
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C.日本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
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叙述了中日关系由建交、低谷,再到安倍晋三访华缓和、由钓鱼岛事件再入低谷这一曲折过程,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这一过程有缓和,也有低谷,B项只注意到低谷的影响,而D项只说明了缓和的原因,都没有全面看问题,排除B和D。日本对华政策是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必须全面看问题,即看到中日关系缓和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紧张的一面,切忌以偏概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某历史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符合这一探究主题的是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④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