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发生在明太祖时期,设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时雍正帝时期,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因此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三司使主要行使的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基于“于事稳便”的考虑,唐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2分)指出该制度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认识,(2分)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发展趋势。(2分)
参考答案:(1)皇权至上,中央集权。(4分)。
(2)三省六部制。(2分)特点:集体决策与君主专断相结合,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4分)作用: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提高办事效能;分工明确,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4分)
(3)丞相专权威胁皇权。(2分)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六部。(2分)
(4)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被废;君主专制加强。(2分)
本题解析:(1)材料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往往蕴含着解题的信息点。一般的来说,要抓住关键字无非就是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要明白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本题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权至上的特点;由材料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法令出一”等不难得到,秦朝政治制度具有中央集权的特点。
(2)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核心,难点是由材料判断三省六部制。由于有了“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这种认识,所以唐代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属于课本内容,在回答三省六部制特点时着重强调集体决策与君主专断相结合以及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在回答作用时主要从积极方面考虑。
(3)本题解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材料关键词“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意思是宰相有权往往会危机国君的统治。结合材料出处“《南雍志》引明太祖语“不难判断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六部。
(4)从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到隋唐相权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再到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不难概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被废,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
本 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 | 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
1873年 | 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
1915年 | 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
1968年 | 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
1970年 | 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
1974年 | 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
参考答案:(1)变化: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人口数量锐减。(2分)原因: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人员伤亡。(2分)从公元前120年以后,人口数量增加。(2分)原因: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2分)
(2)变化趋势:从鼓励生育到控制生育。(2分)原因: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业问题的出现;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3)时间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2分)看法:人口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程度等有密切联系,人口政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人口政策要具有前瞻性,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根据不同时期人口的变化来回答。即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人口数量锐减。原因: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人员伤亡。从公元前120年以后,人口数量增加。原因: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可知,美国人口政策从鼓励生育到控制生育。回答此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业问题、社会福利等角度入手,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业问题的出现;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人口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政策的调整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回答。即人口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程度等有密切联系,人口政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人口政策要具有前瞻性,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秦汉时期的人口变化;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近代以来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