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最终失败。其失败突出说明?
[? ]
A.变法内容不合时宜 ?
B.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 ?
C.北宋王朝政治腐败 ?
D.王安石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常平、广惠所贮藏的钱粮),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裒多益寡(移有余而补不足),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农民不识字呀。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竞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
材料三 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青苗法实施过程中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应该如何评价材料三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背景:农民在青黄不接时,高利贷者乘机巧取豪夺,农民深受其害;政府贮存钱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内容:政府用贮存的钱粮低息贷给农民,帮助农民渡过难关。作用:使农民免受高利贷者盘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程序复杂,农民借贷成本增加;贪官污吏乘机盘剥农民;农民借贷利息实际高于高利贷;不顾具体实际,实行“一刀切”,硬性摊派指标;实际借贷范围扩大到中农,甚至地主。
(3)王安石青苗法的理论设想是好的,能够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的问题,但实际操作中用人不当、程序复杂、急于求成,最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可见朱熹的结论是正确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弊端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宋前期确立了“守内虚外”的策略,“守内”主要是指北宋政府
[? ]
A.加强中央禁军实力
B.加强对百姓的防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对武将的控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在郑县做知县时试验过(青苗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某地区)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材料二: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结论。(6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1)分析材料可以得出“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即可得出(2)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其初衷背景和最终实施后的结果,分析要客观和全面。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