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
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6分)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
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
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6分)
(3)结合三四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分)
(4)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2分)
参考答案:(1)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4分)
(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3分)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原因:宋统治中期出现积贫局面,为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3分)
(3)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4分)
(4)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孝文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官制
D.推崇法家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孝文帝改革中途推行学习汉族文化并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以D项表述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4分)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体现材料二观点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1)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等。(4分)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4分)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
(举行交响音乐会)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
?
(4)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
(5)中国的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
参考答案:(1)①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②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 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
(2)措施: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如答倡导“文明开化”也可)作用: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了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
(3)观点: 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学习西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5)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派势力十分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