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 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理由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目的:全面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效果:推动明治维新,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2)现象:沿江沿海省份留学欧美生较多,内陆省份留学欧美生较少。成因:鸦片战争后,这些地区最早接触西方;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较高。
(3)基本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理由:仿效俄国和日本改革的成功经验。
(4)政治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理由:中国风气未开。说明:这是一次脱离人民群众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34所,其中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12所。
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到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9分)
(2)分析教育改革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差异:日本:政府制定国民义务教育制度;(2分)大、中、小学体制完备;(2分)国民受教育比例高。(2分)
中国:洋务运动运动只有技术学校,未建立近代教育体制;(1分)维新变法运动中只设少数新学堂;(1分)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比日本晚30年。(1分)
(2)联系: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重要经验是教育兴国(或教育改革推动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速度。)(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关于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前者包括后者 ②后者是前者的继续
③二者斗争矛头都直指幕府统治 ④二者是孤立的两个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79年,日本明治天皇在《教学大旨》中说,“文明开化”后,“破品行,伤风败俗者不少。”“其流弊在于后仁义忠孝,徒洋风是竞。将来之所恐,终至不知君臣爷子大义。”并指令“自今以往,基于祖宗之训典,专明仁孝忠义。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人人尚诚实之品行。”上述材料表明,当时的日本政府?
A.决意复活儒学道德
B.准备放弃文明开化
C.强力推行欧化政策
D.鼓励移植西方技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4分)打开国门的开放之举都面临着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官员礼服为西式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为使日本人长得更高天皇下达食牛肉的敕令。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有轨马车、人力车、火车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
材料二?明治时期大久保利通执政间(1873遇刺身亡)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推行改革,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激烈冲突
材料三?大久保利通的继任者伊藤博文执政时期,为缓和社会矛盾制订了适合日本社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恢复了遭到禁止的相扑等民族传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日本传统剧种)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与此同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随之被召回和强化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互联网
请问答:
(1)依据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方文化关系的?(4分)
(2)据材料二大久保利通执政间引发激烈冲突的原因是什么?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述明治政府对西方文化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治政府政策的变化给当时的日本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带来了哪些影响?(9分)
(4)你认为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交融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态度?(5分)
参考答案:(1)在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全盘西化。(4分)
(2)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突。(2分)由简单的拿来主义全盘西化到把吸收外来文化与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4分)
(3)政治上:通过《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同时也把军国主义等糟粕保留下来。文化方面:即保留了一些民族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又改变了一些落后文化与习俗,有利于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社会生活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文明开化(9分)
(4)坚持开放战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吸收与创新相结合(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