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策》
材料四: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家)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 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3)指出材料四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6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分)
参考答案:(1)施德政(2分)
(2)否定和肯定的态度。(1分)
发展了儒家学说;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分)
(3)朱熹和王阳明(2分)
“遏人欲而存天理”;(2分)万物之源乃人心,致良知或知行合一。(2分)
(4)能够博采众长,与时俱进。(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以下三幅图在当今世界许多城市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
D.经济全球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中在世界各地的肯德基、麦当劳是随处可见,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使世界经济走向体系化、制度化。故A、B、C三项与材料中的当今世界现象不符。选D。
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你们一边倒。’正是这样。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对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的外交从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B.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
D.“一边倒”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有利于中国冲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政策,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故选C。中国的外交从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的重大事件和打破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的是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因此AB错误;D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以外交三大政策作为指导,积极发展外交事业,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列有关中外历史上“选举”说法正确的是?
①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选举权
②美国参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
③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④1949年新中国在普选基础上召开了一届政协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①表述正确;②表述不对,美国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③表述正确,④表述不对,在普选基础上召开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49年中国没有实行普选;因此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上海纺织女工杨燕秀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庭的开支情况,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豆腐账”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它反映了
A.计划经济时期国民消费水平
B.上海地区市民收入状况
C.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
D.我国妇女勤俭持家美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从1965年开始记录”“一记就是37年”即从1965年到2002年,在此时间段内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C符合题意;A的表述不合史实,B、D与史料价值无关,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