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宋中期某大臣上书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皇帝命其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背景不包括?(?)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C.冗官、冗兵、冗费
D.辽和金的威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北宋时期,社会危机严重,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进行了变法。北宋时期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的反抗斗争;三冗(冗官、冗兵、冗费);辽和西夏的威胁。此时金还没有建立,更没有形成对宋的威胁。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宋史》
请完成:
(1)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他认为北宋国用不足是因为缺乏善于理财者。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
(2)通过变法,政府的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加,在一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主政做宰相,新法被废除。
(3)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本题解析:第(1)问的回答要结合王安石变法中富国之法的具体内容;第(2)问涉及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新法被废止的原因;第(3)问启示的概括只要结合变法的相关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得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的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募役法”规定政府应向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因此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纳绢代役”规定,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也起到了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的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
(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丈集》
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l)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4分)
(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分)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变化:赋役沉重、民生艰难到民殷家实。(2分) 评价:反映了变法前后差异,但有夸大之词。(2分)
(2)原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破富民之利,税收加重。(2分)缺陷:两者对王安石变的认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2分)
(3)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用人得当;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2分)
本题解析:
(l)据材料一“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即可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其夸大了变法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公私皆病矣。”即可概括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都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
(3)结合材料“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和所学知识,即可从材料的反面说明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