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三长制”实行的效果是:①许多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②北魏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③巩固了中央集权④有利于兵役、徭役的征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 ( )
①均田制 ②迁都 ③尊儒崇经 ④仿效汉族典章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作用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均田制”的正确理解,“均田制”属于经济措施,与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关系不大。排除①项,故正确答案为D。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尊儒崇经、仿效汉族典章制度等都有利于接受汉族文化。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下列最能说明“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变法时的史实是? (?)
A.奖励军功
B.“燔诗书”,明法令
C.推行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意,首先要理解“从封建转帝制”的真正含义,这里的封建是指分封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关于封建这个历史概念,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特点是中央对地方没有实现集权,选项中推行县制的含义是全国分为若干县,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吏,实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即实现了“从封建转帝制”,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从封建转帝制”的含义,与一般意义上的封建相区别。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解决吏治腐败、财政困难
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D.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统治者的阶级本质出发直接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6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6分)
(2)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4分)
本题解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使“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
(2)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的认识须围绕婚俗改革对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展开,如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