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的含义是指儒家道义充斥于朝堂但国家仍然不能陷入混乱,由此不难得出韩非子是在批评儒家学说治国无方,故答案选C,A B D三项与题意不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加强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A材料没有体现;B是孔子的思想,C是宋明理学思想。
考点:汉代儒学
点评: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接受天的统治,诸侯接受君主的统治,遵守三纲五常,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就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
A.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从服饰的角度入手,考察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周的“秩序井然”反映的是服装在周代礼乐制度上的表现,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服装的变化趋于“清新”。唐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人们的服装也显得“丰满华丽”。宋朝统治者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理学兴起,人们的穿着不再彰显个性,突出了服装的“理性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0分)
材料一 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是文化的作用使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座座贞节牌坊下压的是一个个呜咽的冤魂,这也是文化作用的体现。
(1)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谈谈如何理解材料中“文化的作用”?(4分)据此,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2分)
材料二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2)概括材料二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①理解: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克制,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分)
消极因素: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等。(2分)
②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2分)
(2)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为中等。要求学生对宋明理学有全面的评价;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的表述比较雷同,政治课《文化生活》中的表述可以移用。
第二问主要考查归纳能力,难度为小。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经济根源在教学中学过。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点评:如第一问,做题时,要尽量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这样才会化解所谓难题。通常,文言文引文若有省略号,意味着材料得分层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