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对四项说法进行分析判断,第1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说法正确;第2项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的统治,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故第2项错误;第3项七月事件发生,革命的和平发展被打破,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故第3项错误;第4项新中国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实践
点评:注意从宏观上把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理论产生→革命实践→制度确立。体现出了一下演变的规律与特点1.由空想到科学2.由理想到实践。3.由理论到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使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之下。根据材料“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18世纪后期……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的是
A.牛顿
B.瓦特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8世纪后期”、“英国”、“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可得出此动力源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因为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且能产生巨大动力,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B符合题意;而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D.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题,可用排除法。材料中讲的是郡县制建立的必然性,根据郡县制的特征,显然D的选项不符合历史史实,不是强化而应是弱化。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实行的,故选D。郡县制是在吸取了因为实行分封制而造成的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情况下进行的纠正;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是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的。因此ABC项均正确。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曾国藩李鸿章
C.康有为梁启超
D.张謇荣宗敬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林则徐、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C不对,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D不对, 张謇、荣宗敬是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B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人物型选择题即以人物的活动、评价为主要考查内容的选择题。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
1)考查人物的活动。2)考查人物的观点、思想、主张。3)考查对人物的综合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