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5-28 04:05:53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宋代这一措施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强化了皇权 D.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可知,“乡、镇、县、州”等地方权力都归于朝廷,这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B。A是在秦朝;材料并没有体现皇权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和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地方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有两层含义,一是君主专制的刚性,即君主的私天下地位至高无上;另一个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即官僚都以天下为己任,志在治天下,所谓的“公天下”,B项符合题意。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没有地方分权,故A项不正确;C项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刚性,故C项不正确;D项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表述的意思无关,故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从命题角度上看,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仍将是高考命题重点。(2)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全面开花。(3)从内容上看,仍将重点考查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等重要政治制度。在复习时注意深层挖掘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材料一:唐代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其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自唐太宗语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啸亭杂录》 材料四: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2分)分析雅典政治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2分) (2)结合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相权的变化过程。 (3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一种什么趋势?(2分)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2分) (4)材料三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2分)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 特点: 中国是君主专制政体(皇权至上), 雅典是民主政治。(2分) 原因: 自然环境、城邦制度或工商业发展。(2分) (2)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1分)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1分)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1分)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分)影响: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专制主义空前强化,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2分) (4)“全体人民”是 “成年男性公民” (2分)特征: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分)
本题解析: (1)第一问,有关于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的问题,解决本题需要从两国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中国是大河冲击平原文明容易形成专制集权统治,而雅典的文明是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所以易形成奴隶制的民主制度。有关于分析雅典政治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前一问的分析回答即可。 (2)第二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专制君权发展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与丞相制度发展相关的,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不断升级,最终是皇权战胜了相权,皇权达到顶峰,这些内容主要通过各个朝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来体现的。 (3)第三问,有关于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一种什么趋势的问题,本题十分的简单,可以结合第一问的答案来分析,第一问的答案是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一个趋势,第二个趋势则是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有关于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的问题,可以从君主专制的缺陷角度来分析整理。 (4)第四问,有关于材料三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的问题,本题是考查雅典的公民概念,只要依据教材上有关于公民概念的讲述即可。有关于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其实际上是在考查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所以只要依据这个点来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雅典·古代雅典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基于“于事稳便”的考虑,唐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2分)指出该制度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认识,(2分)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发展趋势。(2分)
参考答案:(1)皇权至上,中央集权。(4分)。 (2)三省六部制。(2分)特点:集体决策与君主专断相结合,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4分)作用: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提高办事效能;分工明确,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4分) (3)丞相专权威胁皇权。(2分)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六部。(2分) (4)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被废;君主专制加强。(2分)
本题解析:(1)材料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往往蕴含着解题的信息点。一般的来说,要抓住关键字无非就是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要明白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本题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权至上的特点;由材料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法令出一”等不难得到,秦朝政治制度具有中央集权的特点。 (2)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核心,难点是由材料判断三省六部制。由于有了“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这种认识,所以唐代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属于课本内容,在回答三省六部制特点时着重强调集体决策与君主专断相结合以及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在回答作用时主要从积极方面考虑。 (3)本题解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材料关键词“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意思是宰相有权往往会危机国君的统治。结合材料出处“《南雍志》引明太祖语“不难判断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六部。 (4)从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到隋唐相权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再到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不难概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被废,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荀子·强国篇》:“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