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表是1927、1936年全国华商纱厂相关统计数据,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项目
| 1927年
| 1936年
|
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
| 209.90万枚
| 274.60万枚
|
华商纱厂布机数
| 1.35万台
| 2.55万台
|
?
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27年到1936年是国民政府举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故选C。A项是在1912年之后;B项是在一战期间;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点评:进入20世纪后,民族工业有两个快速发展阶段,一个是一战期间,主要是1912年到1919年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个是1927年之后的10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A.多极化格局形成
B.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C.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D.中苏关系缓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不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但是多级化格局至今没有形成;C不对,此时中国处于文革动乱时期,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D不对,50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逐渐恶化;B符合题意,因此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以制衡苏联。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恩格斯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表现?百家思想中最具有变革精神的是哪一家?(4分)
(2)材料二中恩格斯所说的“伟大人物”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在这些思想影响下,欧美爆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请举一例。(4分)
(3)通过对材料的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有何关系。(3分)
参考答案:(1)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变法;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3分)法家。(1分)
(2)思想核心是反对专制愚昧,构建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或理性主义,反专制迷信,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3分)法国大革命等。(符合题意即可得分)(1分)
(3)政治经济是思想文化的基础,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符合题意即可得分)(3分)
本题解析:(1)此题主要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崩溃,生产力发展;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各诸侯国争霸战争频繁。战国百家当中具有变革精神的是法家思想。(2)根据材料可知,恩格斯说的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教权主义等。(3)经济和政治思想的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思想都是属于上层建筑方面。同时政治和思想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被汉武帝采纳的最主要原因是?(?)
A.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君权神授”
C.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上的统治方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警示君主约束自己,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用排除法。B、C是具体原因,D是新儒学被汉武帝采纳后所起的作用,不属于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
| 工业总产值
| 比上年
| 财政总 收入
| 比上年
|
1966年
| 2534亿元
| +17?3%
| 558?7
| +24?4%
|
1967年
| 2104?5亿元
| -10%
| 419?4
| -25%
|
1968年
| 2015?3亿元
| —4?2%
| 361?3
| -13?9%
|
材料二:1973年国民经济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 3967亿元
| 比上年增长9?2%
|
国家财政总收入
| 809?7亿元
| 比上年增长5?6%
|
国民收入
| 2318亿元
| 比上年增长8?3%
|
材料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
| 总产值或收入
| 比上年增长
|
工农业
| 4504亿元
| 比上年增长11?9%
|
工业
| 3129亿元
| 比上年增长15?1%
|
农业
| 1285亿元
| 比上年增长4?6%
|
?
材料四:“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材料五:1975年9月27日,邓小平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做《各方面都要整顿》的讲话: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工业要整顿,农业要整顿,商业也要整顿,我们的文化教育也要整顿,科学技术队伍也要整顿。文艺政策叫调整,实际上调整也就是整顿。要通过整顿解决各方面的问题。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1%,农业增长4.6%。这种状况表明整顿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中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通过上述表格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2分)
(4)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全面整顿有什么意义?(3分)
(5)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何种关系?(1分)
参考答案:(1)现象:1967年、196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总收入持续下降。原因:“文革”动乱扩大到经济领域,并造成了严重影响。(2分)
(2)材料二: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解放干部。材料三: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开始系统纠正“文革”错误。(2分)
(3)说明:“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巨大,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教训:必须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分)
(4)目的: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质: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意义: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是新时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3分)
(5)关系: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要靠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长久。(1分)
本题解析:此题属文字材料与表格材料相混合的多段式解析题。第一、二问设问的角度相同,要求学生在提取表格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提问贴近教材内容,较易回答。第三问要求学生把几个表格材料的信息结合起来,归纳概括其总体特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挫折的本质性因素,从而得出教训。第四问贴近课本,第五问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政治形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答较为容易。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