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王安石变法》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这五小题都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关键是要读懂所引材料的意思,特别是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小题1:根据材料中关键词“奸宄固宜少”,奸宄是指违法作乱的事情,因此符合题干意思的是B。小题2:根据材料中关键词“废除华而不实”,可以看出选拔人才注重实用,答案为B,其它三个选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小题3:根据材料中关键词“国以任贤使能而 91exam.org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判断出B选项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小题4:根据材料中关键词“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只有B选项符合材料意思。小题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司马光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也包含了对变法的攻击,因此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及其结局留给后人许多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没有想到,这次改革不但阻力重重,而且一败涂地。在变法期间,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情。王安石最后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惨败。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简要分析说明,材料一中司马光的说法有无可信之处?你对他的言论有何评价?(7分)
(2)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从中你能够得出哪些启示?(8分)
参考答案:(1)有可信之处。王安石变法把地方官征收青苗钱和免役钱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之一,客观上使部分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和升迁,强迫农民借贷和缴纳免役钱。(4分)评价:该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反映了保守派官僚对王安石变法的仇视和反对。(3分)
(2)原因: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改革措施不够完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激化了社会矛盾。(4分)启示:改革总要触动旧势力的利益,必然充满了阻力和风险;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主管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统一,注意维护农民利益。(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陈桥兵变
B.唐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的频繁更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专制统治。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至忠直疏远,馋佞辐辏”。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最接近司马光说法的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至忠直疏远,馋佞辐辏”,其个人性格因素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故C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8分)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分)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归纳:范仲淹主张“取以经济之才”;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时事之策;司马光主张“专用经、义、论、策”。
(2)第一小问联系王安石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内容回答;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3)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点评: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