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和各地资源优势
B.促进工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均衡发展,原来的工业合理布局非常的不合理,内地太少,当然经济也不能均衡发展。所以答案是B。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当然不好,所以A和题意是矛盾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A.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B.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当时的上海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说明中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A.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B.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关键是搞清楚“民国二年”即1913年,而A项在1916年,B项始于1905年,D项不符合史实。只有C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
图1?图2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何历史作用?(6分)
(2)1924年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2分)
(3)材料二反映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出了什么具体的革命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哪次会议确定其为党的指导思想?(4分)
(4)材料三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哪一重大理论的发展过程?其中用什么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4分)
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发展或答民主。(2分)三民主义。(2分)作用:为辛亥革命提供理论指导;(2分)
(2)新三民主义(2分)
(3)工农武装割据(或答星火燎原、农村包围城市)理论。(2分)1945年中共七大。(2分)
(4)邓小平理论。(2分)“一国两制”(2分)。
本题解析:本题整体的难度比较低,基本上属于教材内容的识记。
(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此时资本主义属于上升时期,所以“世界潮流”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或答民主,结合教材的知识,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一思想历史作用可以从之后的辛亥革命、民主革命去分析。(2)根据教材的说明,1924年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3)结合图片反映的时间信息,材料二反映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4)根据图片的人物,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其中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以上雨果的预言有可能基于欧洲国家
①相同的文化基础;②相近的宗教信仰;③曾有近似于统一的历史;④要摆脱美国的控制;⑤长期争夺的恶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组合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材料中雨果的意思是“欧洲必将走向联合和统一”。所以,只要属于有利于欧洲联合的都可以成为正确的选项。并不是所有的欧洲国家都面临着美国的控制,故④错,可以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