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是错误的;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可以看出江浙地区纺织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背景材料:在中印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曾经历过3次高潮: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20世纪上半期,两国人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患难之交;上世纪50年代,以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标志的友好合作。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有着相似的国情。近年来,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和印度重新开放连接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再掀中印关系发展新高潮。
(1)写出古代中印两国交往开始的时间和途径。印度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唐朝时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主要的异同点?
(3)中国辛亥革命和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潮有何共同的新特点?
(4)二战后,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有何相同的国际影响?中、印两国实现民族独立的方式又有何不同?
(5)概括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印度经济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西汉与陆上丝绸之路。佛教。以佛教为纽带,中国与天竺文化交流加强。中国高僧玄奘和义净。
(2)主要不同:领导阶级(农民阶级与封建王公)、斗争对象(清朝封建统治与英国殖民统治)、起义主力(农民阶级与土兵)。主要相同点:发生的国际背景(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亚洲)、性质(都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反殖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3)共同的新特点: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斗争纲领;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向;属于亚洲觉醒的一部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4)相同的国际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极大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方式不同:在中国,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推翻本国反动政府;在印度,在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的斗争,殖民当局“和平”移交政权。
(5)成就: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科技成就突出。因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中国主要原因:结束“文革”,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高科技。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围绕“中印关系”为主题的时政热点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比较的角度。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图漫画主要反映了?(?)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B.列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C.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人民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这是著名漫画家钱病鹤先生作于1909年的一幅漫画,题为《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画中的龙灯有火车头和车厢组成,操纵者是英、法、德、俄、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前面举着宝珠的是清政府,火车头冒出的蒸汽形成“中国铁道现状”字样。此话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铁路控制,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社会现实。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答案应为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 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一定程度上忽略个别考察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整体史观。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整体”,可以知道作者强调研究世界历史应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这是史学研究中“整体史观”。整体史观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材料六: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大清王朝》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2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8分)
(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2分)及所起到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1)根据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2分)康熙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2分)
(2)政治招抚或劝降到武力统一(2分)郑氏集团坚决分裂台湾(2分)
(3)①采取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为统一台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建立起强大的水师部队,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
③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因剿寓抚”
④善于用人——施琅坚定贯彻康熙的战略方针,弃私怨顾大局
(4)设置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促进台湾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台湾统一的相关知识点。(1)据材料一“然郑经...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可知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康熙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2)据材料一、二,“招抚人员赴台湾...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可知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的政策有政治招抚或劝降到武力统一,政策变化的原因是郑氏集团坚决分裂台湾(3)根据材料三、四、五,“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为统一台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起强大的水师部队,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善于用人(4)根据材料六“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是设置机构。由材料可知所起到的作用有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促进台湾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