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审读题干材料信息的能力。图片上麦穗、玉米大得脱离实际,反映的是“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故选C。
点评:“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的重要内容是
A.两岸直接实现三通
B.最早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C.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合作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不对,两岸直接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B不对,邓小平于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C 不对,国共两党进行第三次合作,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尚未最终实现;D符合题意,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儒家文化(14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问题:(1)根据下面提示的儒家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或根据相关言论者,补充儒家言论,并概括其核心思想?(10分)
序号
| 言论
| 言论者
| 思想核心
|
①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
| ?
|
②
|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人性本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 ?
| ?
|
③
| “天人感应”…………
| 董仲舒
| ?
|
④
|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 ?
| ?
|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4分)
参考答案:
(1)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2分);仁和礼(或忠恕);②孟子;民本或仁政;③君权神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2分);大一统学术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其他各小点1分,共10分)
(2)政治方面: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思想方面:民本思想和社会和谐意识。社会经济方面:克服私欲、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方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等。(涉及一点即得1分,共4分)
本题解析:本题从纵向的角度,考查了儒学的大致的发展脉络、阶段特征、主要观点等,结合教参书的总结或学生自己的总结不难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 ,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在哪些领域发生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形势简要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5分)
(2)概括指出材料所体现的上述变化的特点。这些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6分)
(3)在这些变化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有人说它是“欧风美雨”的结果,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食(吃、饮食)、住(居住、楼房)、行(出行、交通)、经济结构、阶级(阶层)、社会风尚、习俗、女权运动(妇女地位、妇女解放)。(答对4个以上得2分,答对3个及以下只得1分。此问共2分。)
原因:(1)西方近代文明传入、欧风东渐的结果。(2)社会政治运动的推动。(3)政府政策的调整。(4)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5)西方新思潮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答对1个1分,此问满分为3分。)
(2) 特点:西(方)化(半殖民地化)、商业化、平等化。(答对1个1分,此问满分为3分。)
影响:(1)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开阔了人们视野,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2)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3)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答对1点1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可同样赋分。此问满分为3分。)
(3)赞同(1分)。理由:从它产生的条件来看,正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解体,在客观上为它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条件;从动力上来看,它是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从产生的时间来看,它产生于鸦片战争后的六、七十年代;而且从它分布的地域来看,它最初分布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一般被认为产生明朝中后期,几百年来没有成气候,也正说明了这种观点。(答对1点可得1分,答对3点及以上可得3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此问满分为3分。)
不赞同(1分)。理由:从它产生的条件来看,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动力上来看,它是一部分地主、官员、商人受洋务运动的诱导,受利润的驱使;从它分布的地域来看,它最初分布在交通、劳力、市场更优越的东部沿海地区;而且从它产生的途径来看,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靠内因起作用(答对1点可得1分,答对3点及以上可得3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此问满分为3分。)
(此问为开放题,只能给一次分,不能重叠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材料一反映的是近代中国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女权运动,从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的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关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生存的状况,从下表中,读取的信息有误的是
A.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呈发展趋势
B.其中的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C.战争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影响
D.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