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5-28 04:55:43 【

1、选择题  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孔子的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大一统”思想,这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它们所代表的流派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儒、道、法
B.儒、法、道
C.法、儒、道
D.道、法、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道家主张无为而知,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儒家主张仁者爱也等等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 ①“仁”的学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依据所学,儒家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一统”的思想都对于今天的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故选A。④项属于三纲五常内容,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儒家思想的糟粕,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答此题。秦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建立,一些儒生攻击郡县制度,儒家思想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时,一度泛起的分封势力被铲除,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比较分析,便会得出正确答案。解答此题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选择A项:压制知识分子。因为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都是针对知识分子的,所以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压制知识分子。但是无论是加强思想专制还是文化专制,其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选B。
考点: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点评:一般来说,封建时期的一些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制订的。秦始皇信仰道教,故焚书坑儒,虽有些残暴。但是与独尊儒术一样,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实质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压制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文化。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26分)心理史学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它根据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人作为一个知识性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心态可以体现时代的兴衰变迁。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到晚明时期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弥漫,这股新异的思想在理性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彰显。
——《论晚明士人心态变化》
材料二 上海总商会、沪南商会代表全埠商人致南北大总统(孙、袁)、临时政府、参议院、各省都督的电文:“民军起义,海宇光复……所望共和速成,国利民福,讵(怎料)以南北统一,争持地点,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牛计攸关,剥犬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
——摘编自《申报》(1912年3月9日)
材料三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1912年《申报》
材料四 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
——选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歌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明初至明中期士人群体心态产生的思想根源(4分)。举例说明晚明时期“新异思想”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上海商会为代表的商人群体的诉求,并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其原因。(8分)说明这种诉求导致他们在孙、袁之争中做出了怎样的取舍?(4分)
(3)材料四的歌谣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心态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士人群体的心态受理学(或儒家思想)影响。他们这种忠君爱国,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相一致。(考生只写理学或儒家思想给2分,有合理分析的给4分)
表现:李贽的思想;否定孔子及程朱理学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做出自己判断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2分。写出一点给2分,李贽其他思想,同等给分)
或者考生写: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2分。写出一点给2分)
(2)诉求:追求国家统一,政局稳定。(4分。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原因: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希望发展经济;多数国民对共和并不了解。(4分。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取舍: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他们支持了实力强大的袁世凯,是袁世凯上台的原因之一。(4分。考生如果写:他们不支持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成果转移的原因之一,也同等给分)
(3)急于求成(2分。同等意思,言之成理,同等给分)。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和普通民众情绪i它与当时的左倾错误都是推动50年代大跃进出现的因素。(4分。分析表述完整的给4分,只写推动大跃进出现的给2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4)社会群体的意识或心态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历史可以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角度进行。(2分。言之成理,来自材料即可)


本题解析:(1)思想根源: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从材料一中的“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可以看出士人群体的心态受理学(或儒家思想)影响。他们这种忠君爱国,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相一致。表现:根据题目要求“晚明时期”“新异思想”这两个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想到是在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所以只要写出李贽的思想主张即可,如否定孔子及程朱理学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做出自己判断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等等。或者考生写: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如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也同等给分。
(2)诉求: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指出”其诉求,故由材料二中的“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可以得出商界的诉求就是追求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三回答,由材料二中的“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牛计攸关,剥犬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和材料三中的“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可知原因是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希望发展经济;多数国民对共和并不了解。取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可以知道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他们支持了实力强大的袁世凯,是袁世凯上台的原因之一。考生如果写:他们不支持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成果转移的原因之一,也同等给分。
(3)心态:由材料四中的“滴滴汗珠变钢水”、“快马加鞭”再结合出处所提到的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间可知是反映的大跃进时期的情况,故反映的是民众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的相关史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可以知道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和普通民众情绪i它与当时的“左”倾错误都是推动50年代大跃进出现的因素。
(4)启示: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材料一、二、四分别提到的是士人群体、商人群体和民众的心态及其相关原因及影响,所以看出出题人是从社会群体的意识或心态角度来探讨历史发展的问题的,所以可以得出的启示是社会群体的心态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历史可以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角度进行;等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结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左”倾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