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 )
A.是二战后建立的世界货币体系
B.是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贸易组织
C.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D.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由于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因此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考察角度。主要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的背景、货币体系及美国的地位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下列诗文中含有“月亮”美称的是()
①著意登楼瞻玉免,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②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
③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④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玉免、玉轮、桂魄、顾菟、顾菟、婵娟都是“月亮”美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一系列光辉成就,请回答:
(1)在建国第一年,有多少国家同我国建交,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已与多少个国家建交?
(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
(3)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什么会议?著名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是谁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4)联合国何时成立?总部在何处?其原则、宗旨是什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操纵联合国,后又时常绕过联合国实行国际干预,各举一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5)毛泽东曾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三个世界是怎样划分的?
参考答案:(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交。目前我国与16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4)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总部在纽约,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其原则是: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如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纠集“联合国军”入侵朝鲜;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我国于1971年第26届联大上正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我国在外交方面两项成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5)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是:美、苏是第一世界,美苏以外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情况及在此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本题最难回答的是第六问,要求学生既要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又要结合当今形势。组织答案还要求学生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中圈出处我国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开始以大国身份走向国际舞台
B.台湾当局非法占据联合国席位的局面结束
C.中日、中美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应为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中美建交发生在1979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生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72年”,故排除C、D两项;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愈益增多,掀起了新一轮的建交高潮。故本题应选B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 留学方向和群体
| 人数
| 留学生代表
|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 留美幼童学生群
|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 唐绍仪、詹天佑等
|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 严复、马建忠等
|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 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
| 宋教仁、蒋介石、 鲁迅、陈独秀等
|
留学欧美学生群
|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
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 自由发展阶段
| 留美学生群
| 推算人数达5362人
|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 共计有1700名以上
|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
留苏的政治家群
| 总计在1600人左右
|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
留日学生群
| 当在20000人以上
|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
留欧学生群
| 当在5000人以上
|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
1979年到2000年: 新发展阶段
| 分布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457700人
| 陈竺(现任卫生部长) 万钢(现任科技部长)等
|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材料二?从1896至1945年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革命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变卖嫁妆首饰一同赴日;钱恂任日本外交官时,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女婿去留学……
留日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衡量国是的新标准,解放了中国儒生禁锢的灵魂,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没有留日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孙中山如是说。
材料三?百年留美几涨几落。自1872年开始,清政府共派出四批留美幼童。清末北洋的留美学生,在自然科学与人丈领域成果斐然。待到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开始后,又培养了钱学森、杨振宁等一批科学家,其中相当多的人,在朝鲜战争前后回到新中国效力。
(1)材料一表格中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试推测他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一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生、留美生的不同之处。近代留学运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依据:19世纪中期前中国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逐步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几乎没有出去留学的。两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虽然人数少,影响不大,但毕竟有了开始,故谓“拓荒”。
(2)新动向:留学苏联。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以极大的鼓舞。
作用:加快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培养大批人才。
(3)不同:从规模上看,留日生大于留美生;从他们在中国近代的地位看,留美生高于留日生;从成才方面看:留美生多在科教领域有成就,留日生多在政治、军事成才。
启示:不同国家培养出不同人才,给中国带来不同的影响,留学须慎重选择。
本题解析:(1)从表格并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情况之下,对西方世界持抵制的态度,对外留学不可能发生。两次鸦片战争让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留学成为了当时实现强国梦的重要选择。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留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多。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表格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民国时期留学生继续保持了项西方和日本学习的趋势,同时又增加了新的方向,即留学苏联。这位中国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和一步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留日生、留美生的不同之处:从规模上看,留日生大于留美生;从他们在中国近代的地位看,留美生高于留日生;从成才方面看:留美生多在科教领域有成就,留日生多在政治、军事成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