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
D.变革政治制度
2、判断题 近代国人对西学的态度表现为( ? ) ? ? ? ? ? ? ? ? ? ? ? ? ? ?
A.主动效法→自主选择→被动接受
B.互相交流→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C.互相交流→被动接受→自主选择
D.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3、判断题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 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 ?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 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
4、判断题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5、判断题 下列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是
[?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