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 www.91eXam.org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前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广东省六校联合体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7题)(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一】?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一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6分)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5分)
(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2分)
参考答案:(1)创办者:中国知识分子。(1分)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2分)原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3分)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2分)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3分)(任答其中3点即得3分)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创办报刊方面的变化,包括内容、意义等相关问题。本题解题关键是一定要把握好时代背景来理解和分析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1923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经过的时间,比较的很长……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
(1)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 采取了什么措施? 其主要内容和结果怎样?(6分)
(2)制度上感觉不足,导致哪些了重大事件的发生? 请任选一个陈述其主要内容。(5分)
(3)“第二期所经过的时间,比较的很长”,请写出第二期的大致时间范围。当时的世界背景如何,这种世界背景对当时中国形势有何影响?(4分)
(4)“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中的革命是指什么事件? 有人说它成功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是怎样认为的,请说出理由。(2分)
材料二: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5)你认为“新旧之争”是如何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请以两个具体史实为例。(3分)
(6)纵观西方近代化历程,各国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对此,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选择一个角度,以具体史实为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和充分,表述流畅。(20分)
参考答案:(1)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开展洋务运动。
主要内容包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以求富强,派遣留学生出国和办洋务学堂以培养人才,编练新式海军以巩固国防等。
结果是没有使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6分)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等。
辛亥革命: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成立中国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等。(5分)
(3)19世纪末。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如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等。(4分)
(4)辛亥革命。
成功: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成立中华民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空有“共和”名誉,依旧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2分)
(5)阻碍了中国近代进程。
例如: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阻挠修建铁路、反对派遣留学生出国等;
在戊戌变法中,发生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成功被一一葬送,逐渐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等。(3分)
(6)小论文(20分)
评分标准:选题:2分
观点:3分
史实;10分
结构:3分
文字:2分
本题解析:第(1)问,实际上梁启超先生为我们描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即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到思想层面,如果理解了这一点,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学器物的表现就是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军事、民用近代企业的创办,结果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第(2)问,制度上的向西方学习主要表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任选一熟悉的历史事件列举其主要内容;第(3)问,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有一种世界眼光,并善于把中国放到世界的范围内来看待,第二期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时期,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急需要对外输出相对过剩的资本,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莫能幸免。;第(4)问,根据思路可知这个革命即指辛亥革命,然后说明其成功或失败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第(5)问,新旧之争实际上是指保守派与维新派或革命派的争论,当然落后力量会阻碍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列举所熟悉两例即可;第(6)问,写历史小论文,关键在于紧扣史实,史论结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思想的闪光之处越来越引人注目。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这部书(《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说这部书“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又说:“此书乾隆年间入禁书类,光绪年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请回答:
(1)梁启超为什么要秘密私印和发送《明夷待访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黄宗羲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迪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明夷待访录》激烈地批判君主专制,这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动员人们支持变法(或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2)黄宗羲倡导为天下、为万民的思想,启发中国共产党奉行“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启发各级领导加强自身修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