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魏于公元439年能够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
是
A.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北魏实力强大
B.前秦瓦解
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客观上其它政权的弱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图2 梭伦改革前的辩论
材料二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
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三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回答:
小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图2中展开论战的是雅典贵族中的一派?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小题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3分)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图1是指守旧的奴隶主贵族;图2是雅典贵族中的平原派。说明任何改革都会遇到守旧势力或者反对势力的反对或阻挠。(4分)
小题2: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3分)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 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4分)
小题3: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
本题解析:
本题通过对比的方式考查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面临的阻力,改革的内容、目的及影响。通过对比对这两次改革,使我们认识到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商鞅变法之所以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 (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C.建立了二十等爵制
D.推行连坐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变法中,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起以军功为核心的二十等爵制,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故选C。A项涉及的是经济方面;BD项是说的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尊重史实,但往往也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下面是古人对某商鞅变法的评价:(8分)
董仲舒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宦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分歧在那里?(3分)
(2)两人的出发点各是什么?(2分)
(3 )造成两人看法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1)董仲舒认为商鞅变法废除井田,田地可以买卖,导致了社会贫富的急剧分化;而苏轼则认为商鞅变法是秦国富强的重要原因,但他个人却因为变法的得罪权贵,落得个最终灭亡的命运。
(2)董仲舒的出发点是社会的公平,而苏轼的出发点则是国家的富强。
(3)两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对商鞅变法的史实理解的程度不同,以及各自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也不同。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董仲舒认为:商鞅进行了根本的变革,允许土地买卖,这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宦者田
连阡陌”),贫富分化加剧(“贫者无立锥之地”)。 董仲舒强调商鞅变法后农民贫困,没有认识到变法对秦统一的作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所以他否定法家的商鞅变法。?
苏轼认为: 商鞅敢于进行彻底变法(不顾人言),而且使秦国富国强兵,最后统一六国,
但是短期而亡。秦朝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秦朝灭亡。而苏轼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其措施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都侵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苏轼是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借古喻今,攻击和反对王安石变法。
(1)(2)主要考察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标准及按照标准得出的评价。(3)可以从时代背景、个人主观因素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