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苏关系走向缓和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C.中日关系走向缓和
D.中越关系走向缓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联系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阻碍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主要是美国,美国的孤立政策迫使中国不得不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使中国和大部分发达国家没能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世界上掀起一股和中国建交的热潮,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简单的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要求学生把此题放到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方面的发展概况这一大环境中考虑。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刘泽华先生评述说:“他的理论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在这种高度抽象的图画中,既肯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又为这些关系涂上了一道釉彩,显得温情脉脉。”这里的“他”很有可能是指
A.韩非
B.墨翟
C.孟轲
D.庄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中“既肯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可知是儒家思想,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1)概括材料一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为什么??(7分)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2)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为实现材料二提到的“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革命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3分,每个阶级的努力各列一项)自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要求列举出两个国际组织)
(3)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3分)
材料三?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它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它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4)试分析为什么材料指出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既是盟国又是竞争对手?(4分)
材料四? 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联合国——美国:不听话的后果》

(漫画说明:警告牌:小心鲨鱼,别怪我们没有警告过你!美国:救命啊!联合国:救命可以,不过我们得先谈谈。)?——原载美国《环球时报》2003年9月26日
(5)试分析材料一、二、三与漫画所反映的21世纪世界形势的关系。(3分)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新、旧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冲突和危机;要消除危机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殖民主义并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不时引起国际争端。(3分)
符合。(1分)因为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两大阵营形成。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赢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面临着反帝、反新老殖民主义和维护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争夺日益激烈,给世界和平稳定带来威胁,许多新兴国家不愿卷入苏美之间的争夺。在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提出上述观点。(3分)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产阶级:国民大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3分)
1949年以来,中国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无产阶级: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1分)
(4)二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衰落,不得不依靠美国的援助,接受马歇尔计划、参加北约,以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二战后被美国单独占领,并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所以是盟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长,与美国在经济、政治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因此又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4分)
(5)第三世界特别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制约了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所加强。(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里有这样的记述:“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的?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以买三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出现这种“严酷时刻”的根源是
A.“左”倾错误的泛滥
B.自然灾害频发
C.社会财富的极度匮乏
D.长期的战争破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二战后日本经济重新崛起的首要条件是?
A.引进现代科技对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升级
B.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影响
C.根据本国国情,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D.进行社会改革,清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