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宗法制。宗法制讲究的是血缘,而材料中的儿子和族人都存在着血缘关系,可见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受阻,其原因包括(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腐朽和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且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②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国家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不断增设关卡,征收重税,影响了商品的流通;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使资本主义萌芽缺乏海外市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唐朝时,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大运河的开通
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
D.对交易场所不再加以限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太祖虽出身农民,建立明朝后政权后转向封建政权,其统治基础基础仍为地主阶级,其经济基础仍为地主土地所有制。迁移富户到南京等地是为了加强对地主富户的控制,抑制土地兼并,保护个体农民土地,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封建统治。D符合题意。此种行为没有动摇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杜绝土地兼并,排除AC;材料没有反映将这些人的土地归为王室所有,排除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5分)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二 至(元)中叶以后,杂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三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杭州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的原因。此外,你认为元杂剧 繁荣还有哪些因素?(6分)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理由。(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与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交通便捷,市场规模大,数量多;商品种类丰富;市场管理严格。(4分)
(2)原因:商业繁荣;南宋故都;文化繁荣,人才汇聚;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4分)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求。(2分)
(3)同意: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压制,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
不同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后世所沿用。(如答出“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同样给分)(3分)
(4)关系:政治对经济文化有促进的一面也有阻碍的一面。(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杭州“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说明交通便利,市场规模较大;“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说明市场上商品众多;“两个大公署”的设置说明管理严格。据此回答“特点”。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由材料一及第一问的回答可以分析出商业繁荣的原因;由材料二“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可以分析出南宋故都和文化繁荣的原因;由“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可以分析出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的原因。另外联系所学知识也可以从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求的角度回答。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行省制“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即行省制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可以从行省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回答。如同意: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压制,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
不同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后世所沿用。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由材料一和二中可以看出元朝的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从材料三中又可以看到政治反而其阻碍作用。所以回答此问时要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回答,政治对经济文化既有积极作用,又会造成消极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元代商业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艺术·元杂剧;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制。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