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A.片面强调公 有制
B.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与理解。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是一大二公,片面强调公有制。这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超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60分)2009年11月8日~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探讨如何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同非洲合作八项新举措。
材料一:我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源远流长。1405年至1433年间,中国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就曾经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有何意义?(6分)
材料二: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29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另有5个国家派代表列席。这次会议的成员代表了占世界面积1/4,人口2/3的国家的人民.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完全由亚非国家自己发起、自己举办,并且没有一个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并为推动会议的成功举行发挥了巨大作用。
(2)第一次亚非会议又被称为什么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在当时情况下,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具有什么历史意义?(14分)?
参考答案:
(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分)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3分)
(2)①万隆会议。(2分)②“求同存异”。(2分)③万隆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2分)。从那时起,亚非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新兴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2分)。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2分)。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激励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民族振兴和推动人类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2分),有力地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4分)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4分)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6分)?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4分)?派别: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4分)
(3)主张:经世致用。(2分)?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4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即可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的差别,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即可判断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3)根据教材的基础知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经世致用”。结合材料三“...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振兴商业...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即可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文革”中的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其原因主要是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批林批孔运动
C.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D.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75年,周恩来病重,毛泽东让邓小平出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展开了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
1953年全国第一次普选?第一届人大召开纪念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念邮票
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q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5分)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3分)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分)
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
了法律保证。(2分)
(2)背景;“变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1分) 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2分》
(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2分)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2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图片很容易看出反映的我国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宪法的颁布的情况。其意义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材料二反映的是文革时期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破坏,这从反面说明了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3)改革开放后民主法治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颁布了宪法,做到有法可依。大量法律的颁布,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为依法治国创造了条件。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法制建设方面,在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后,与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