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参考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6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本题可以依据材料内容及王安石变法的史实来共同分析归纳整理出答案。材料中的“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表明北宋对王安石的褒扬。而材料中的“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则对王安石的评价是负面的。
(2)第二问,本题考查维新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问题,回答此问题时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归纳。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人物,所以他对王安石的变法应该是高度评价的,材料内容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他对王安石的评价是正面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其变法寻找根据。他采用的方法是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右图人物写过《资治通鉴》,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

A.支持
B.反对
C.默认
D.不管不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人为司马光,他反对王安石变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即积贫的局面,根源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官僚机构庞大,军费、官僚开支浩大。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全面的是( )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的能力。A、B认识不全面,C认识不正确,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
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
③增加了政府收入
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
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均输法的理解。均输法是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政府在东南地区设置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就限制了不法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⑤是免役法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