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5-28 21:25:37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图一:《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图二: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材料三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四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五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2分) (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图一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2分)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男耕女织)(1分)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土地私有制)。(1分) (2)图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1分);时间:唐朝(或隋唐)(1分) 内在联系:农耕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分) (3)新现象:材料三反映出现商帮或区域性的商人群体;(1分) 材料四反映出现一批繁荣的工商业城镇;(1分)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2分) 消极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分) 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2)观察图片,材料二中的图一《耕织图·耕图》反映的是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图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图二反映了清代北京城商业的繁荣,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是同一时期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3)材料三“明代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反映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材料四反映了明清时期“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即繁荣的工商业城镇数量增多。 (4)材料五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即工商业和农业争夺劳动力,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除此之外,清政府对外还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 产生的消极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符合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实的是 ①汉代丝绸之路开通 ②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③明清时期在广州设“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④元代广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贸易兴起于汉朝,当时汉代的都城长安、洛阳是世界性的繁华大都市,这一切要归功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唐朝对外贸易以管理部门是市舶司;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地方是广州,广州十三行是唯一的对外贸易的渠道。元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是泉州。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如果你在清朝前期巡游江苏,不可能看到的景像是 ( ) A.苏北农村种植了棉花 B.苏州有较大规模的丝织工场 C.苏南有工商业市镇 D.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外国商品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明末,在江南部分地区的部分行业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典型的如苏州的丝织工场,由于棉花的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但是由于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上不可能流通大量的外国商品。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太祖虽出身农民,建立明朝后政权后转向封建政权,其统治基础基础仍为地主阶级,其经济基础仍为地主土地所有制。迁移富户到南京等地是为了加强对地主富户的控制,抑制土地兼并,保护个体农民土地,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封建统治。D符合题意。此种行为没有动摇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杜绝土地兼并,排除AC;材料没有反映将这些人的土地归为王室所有,排除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1985年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中,该杂志以邓小平为封面人物,并配有两图画: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幅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幅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对该封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把握最为准确的是
A.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
B.间接地反映了80年代开始,中国基本上克服了马克思主义影响
C.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决定未来
D.美国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变相得鼓吹中国威胁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