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六)
2019-05-28 21:27:22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史载,明朝后期“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注:管理之意)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农业人口的增加 D.政府管理商业的加强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讲的是明朝后期贫富差距严重,追逐利益,不顾骨肉相残。这主要是因为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所以答案选A。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影响还是比较小的,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人口的问题,排除C;中国古代政府对商业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但是没有体现出,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朝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4分)世界历史主要探讨和阐述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4分) (2)列举15、16世纪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闭塞”状态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们怎样促成了“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形成?(8分) (3)分别指出二战后促进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制约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因素。(4分) (4)简述清代“闭关锁国”局面是如何被打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以怎样的外交方式融入世界的?(8分)
参考答案:(1)史实: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影响: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新航路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4分,史实2分,说明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4分,史实2分,说明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冷战或两大阵营对峙。(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4)近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国门。(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入WTO。(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即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闭塞”状态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指新航路开辟,结合所学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直接回答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促进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而冷战或两大阵营对峙则成为阻碍或制约了世界历史 “横向发展”的因素。 (4)中国近代“闭关锁国”局面是由于西方的直接武装侵略而被打破,尤其是鸦片战争是打开中国大门的直接事件; 改革开放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环境的发展之中, 其具体表现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入 WTO。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的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易传》”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在春秋时期,并不存在着小农经济,而商品经济也不发达,排除A、C;从材料也不能得出出现了专业商人,进行商业活动是在农业之余,排除D;进行商业交易的路途很远,这说明了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自然经济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哪种主要经营形态一直占相当的比重( )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纺织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即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其中家庭手工业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选A,官营手工业早明清时期走向衰落。民营手工业逐渐居于主导,所以正确的是A项,其他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秦汉
B.隋唐
C.宋代
D.元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