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右图是北魏孝文帝画像,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①任用汉族地主? ②推行三长制
③胡汉服装融合? ④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任答三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赏罚分明”,公平无私。
(2)按军功赏罚;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夺旧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任答三点)
(3)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4)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柱。改变旧制度的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③统一度量衡。
(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
(3)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弊端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解题关键要从材料出发.从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②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③重视发展教育?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重视发展教育是明治维新的特点之一,商鞅变法中并未涉及,因此排除③。故ABC项错误。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废藩置县;都打破了原有的 等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民;都建立了一支有 战斗力的军队:奖励军功,战斗力增强——建立近代军队。因此①②④正确,故选D。
点评: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常考的是明治维新的措施。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呈现出多种文明并存的现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昊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