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请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主要面临着什么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如此状况,中国有哪些阶层作出了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各阶层所作出的应对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各阶层的应对主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民族危机。
(2)开明地主、农民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无产阶级。(3)拯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4)开明地主:提出“师以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洋务派:“中体西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改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体;激进民主主义者:再进一步提出要从思想领域全面反对封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采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迈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 )?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 侵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按照这一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对1840—1911年间的重要事件评价较高的应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国民大革命?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国民大革命是1924—1927;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10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4分)
参考答案:
(1) 丝绸之路(或商业活动,中外贸易)。( 2分)
史实:①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中国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新发展。
②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促进欧洲社会转型。(6分。学生列举其他史实只要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内容:欧洲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2分)
(3)新变化:有专门机构,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自强图存服务;翻译的内容从西方科技发展到西方政治制度。(6分)
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影响。(4分,任二点即可)
(4)说明:本小题学生可任选推动因素或阻碍因素作答。
推动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政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矛盾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学发生冲突,但是宋明理学也吸收佛教思想而使得儒学有了新发展;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以得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是欧洲自然科学以及中国儒家经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一次相互的启蒙”可以得出作用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梁启超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政治上)近代民族危机加剧;(经济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影响等就角度回答。
(4)首先选择一个角度回答,即推动因素或阻碍因素。再展开论述,如推动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政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矛盾等。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