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 ]
A.1950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79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闲章铭刻历史
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丹青翰墨常盖有这样一方闲章:“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章上的“壬子岁”,正是1912年。这一年,吴昌硕正式定居上海。有学者认为这方闲章折射出卓越而敏感的大师面对历史转变所产生的心灵感应。
1、1912年,无大师面对怎样的历史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上海还有许多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的“历史转变”。请根据下方3幅图的提示,写出那些“历史转变”,并扼要的表达你对这些历史转变的思考,文体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1854

向解放军献花

黄浦江畔20年今昔对比
参考答案:1、从清王朝帝制转变为民主共和政府。
2、优秀范文: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并于1843年正式开埠。根据《南京条约》的附属条约,《虎门条约》英国在上海建立起租界,法美紧随其后,至此租界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缩影。1854年,英法美针对当时小刀会所引发的“华洋杂居”的局面,单方面擅自修改土地章程,是中国政府丧失对上海的行政主权,上海成为“国中之国”。与此同时,随着上海的开埠,上海的城市功能和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了19世纪50世纪,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上海出现大量的银行、钱庄等商贸性质的机构。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外商刺激和洋务诱导双重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城市人口的推进,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上海的民族企业成为化工、电气的龙头。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经历了国民政府的“大劫收”,和金圆券风潮后,上海经济百废待兴。1949——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随后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同时上海转变成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90年,浦东成为中央第一批开放的对外城市,上海依托浦东开发带动发展浦西,调动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上海的全面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WTO,上海城市发展再次定位,决心打造成“四个中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巨大的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以果求因。指导思想是灵魂。苏联的探索和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小修小补;而中国的建设是在总结了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了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A、B、D都是次要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是张德元、潘林所作《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一—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一份结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 )

A.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B.生活水平的提高
C.生活习惯的变化
D.商品经济意识增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A说的是区域集团化的趋势;B说的是多种经营方式;D说的是对外开放的格局。都与材料无关。
点评:以1992年为线,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到2001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