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孔子主张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为此要求?(?)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敬鬼神而远之
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D.性相近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641年,英国《大抗议书》中写道:“比一切东西更有力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宜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据此回答:
(1)从所引材料看,议会针对什么行为提出抗议?
(2)在抗议书中,议会是怎样抗议国王的?
(3)议会抗议国王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l)国王不经议会同意强行征税的行为。
(2)宣布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征税是非法的;立法规定国王必须受法律制约。
(3)说明议会有决定征税的传统权力;议会限制王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的力量增强;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十分激烈;国王的专制行为受到反对;议会采取和平的斗争形式;等等。
本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与阐释能力。解题时,可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材料信息加以概括,回答第(1)(2)问;第(3)问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可结合《大抗议书》所反映的英国国王与议会斗争的实际,从多角度考虑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史实和对相关概念的正确理解。题干中体现的是两岸关系中友好的信号。但是相关问题的表述要注意,BCD三项均属于史实表述错误,A项说法合理。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唐朝和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唐朝和西汉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取了哪些相似的措施?
(2)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有哪些新措施?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基本认识。
参考答案:(1)相似措施:①在少数民族区域设行政机构管辖: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西南地区设郡县;唐朝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②采用和亲政策:汉高祖开始实施与匈奴和亲政策,汉元帝时有王昭君和亲;唐朝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和亲。③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把内地的铸铁、凿井技术传到西域;唐朝把养蚕、种菜技术传到吐蕃。④征讨在边疆侵扰的少数民族贵族:西汉武帝时,三次大规模地反击匈奴战争获胜;唐朝太宗里,派兵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2)新措施有:在边疆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管理当地事务。如封皮罗阁为云南王,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等等。
(3)基本认识:①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大国。②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汉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民族政策来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汉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并从中归纳出两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相似措施,不难发现两朝在四个方面存在共同之处即在少数民族区域设行政机构管辖、采用和亲政策、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
征讨在边疆侵扰的少数民族贵族等;第二问只要学生进行比较后就很容易发现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新措施主要是对在边疆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管理当地事务;回答第三问应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故选A。
点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学产生后经历了三次改造: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了新儒学;第三次是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