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2.最近热播的历史大片《大秦帝国》深深震撼了秦迷的心,也震撼着创业者的心。秦孝公作为一个典型的创业领袖无疑为今天的创业者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与教材!秦孝公身上映射出创业者的重要特质:改革创新的胆魄。秦孝公大胆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并取得成功。商鞅变法对秦由弱变强进而统一六国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C.秦国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D.秦国文化得到其他六国的认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2.秦由弱变强进而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属于激进派知识分子主张的是
A.继续保存农奴制度
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解放农奴,由农民向地主赎买份地
D.要求无条件地给农民自由和土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861年底,俄国一农民有一诉讼案件,将
①实行公开审判②可以请律师③按等级进行审理④可由陪审团陪审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苟子·议兵》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四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回答问题:
(3)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回答问题:
(5)概括材料六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3)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4)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5)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奴隶主贵族。理由:许多借债购地的人因政府废除所欠的公私债务发展成为富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
?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小题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题2:材料二中图三《汉人胡食图》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小题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题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小题5: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不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参考答案:
小题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小题2: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小题3: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小题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小题5: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条件: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本题解析:
小题1: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翻译解读的能力。
小题2:考查民族融合的概况,双方相互交流,促进了饮食的变化。
小题3:该问考查了对民族融合的理解,融合意味着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而不是谁吞掉谁。
小题4:材料二中孝文帝与汉族的皇帝没有差别,换一句话就是民族融合的结果,促进了封建化。
小题5:该问考查了改革家的评价,以及改革成败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