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12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中东之春(巴以磋商重启中东和谈)、伊拉克之夏(发生系列恐怖袭击)、日本之秋(日本非法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朝鲜之冬(朝鲜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材料中所述的四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可以知道,题目中的“中东之春|”是关于地区形势缓和的表现,而“伊拉克之夏”、“日本之秋”和“朝鲜之冬”则都是导致国际或地区局势紧张的事件,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内容不属于“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新矛盾、新冲突的是(?)
A.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B.拆除玻璃墙
C.美国轰炸南联盟
D.“9·11事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6)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10分)
参考答案:(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
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张骞能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取以(或造纸术西传大食)。
(6)出发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安全与稳定,加强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方面,中国与中西国家存在共同的利益。
有利条件:地理上相互毗邻,联系密切;经济互补性强;安全上面临着共同的威胁。上海合作组织是合作的重要平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各国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
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的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背景可能是
A.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
B.美国国内亲共势力强大
C.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D.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据题干中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期和材料信息“原子弹秘密送给苏联人”、“ 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等,可以判断为二战后美苏关系的破裂,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明显不符合材料;C、D两项材料未体现。
点评:战后,美苏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关系逐渐的恶化。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越来越突出,逐渐走向了对抗,发展成了冷战。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为标志。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冷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冷战的背景、具体内容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