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我们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管理下的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一种形式。就某些形式和内容看来看,类似国外的“出口加工区”,但我国的经济特区不仅搞出口加工,还搞各种行业的综合经营。就是说,即办工业,也办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同时还办文化、教育、科研事业,以及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而总的原则是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各产业的全面发展。
——穆中魂《从深圳经济特区看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材料二?除现在的经济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但如果将来沿海地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有了条件,收入就可以高一点,消费就可以增加一点,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材料三?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经济特区具有哪些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2分)
(2)结合材料二及相关史实,说明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并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2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4分)
(4)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关史实,谈谈我国 “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并列举其所取得的两项成就。(4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是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各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但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4分)(任意二点即可)
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分)
(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目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2分)
(3)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客观上要求我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践也证明对外开放政策,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4分)
(4)表现: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对联合国事物全面参与,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行动。(2分,任意两点即可)
成就: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倡导五国会晤;创建上海合作组织;积极申请并加入世贸组织;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并发挥积极作用(任两点即可)(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与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原则是以工业为主”、“就某些形式和内容看来看”等归纳其特点即可;作用需要结合已学知识归纳,可以从“窗口”与“试验田”等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及主要结论的准确认识,格局回顾教材内容即可,目的可以结合“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两个角度分析归纳。第(3)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因的归纳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的影响力”等方面归纳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需要抓住“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如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参与联合国的事物等;第二小问依然以走向世界为主题,回顾教材与之有关的知识点归纳分析即可,如上合组织的成立、入世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学者说:“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的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方法虽不是单纯把材料排列,方法却不能离开史料独立的发挥功用。有些史料,非预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不能认识,不能评定,不能活用;也有些理论和方法,非先得到充分的史料,不能证实,不能精致,甚至不能产生……”关于史料与理论和方法的关系是
A.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A.否定了君主专制
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
C.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D.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孟子此所谓“民为贵”,是指民众之宝贵(就作用而言),而非指其尊贵(就地位而言);民是主体力量、决定力量,是权力主体,民就是本,就是主。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除了把握其民本思想外,还要注意其“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是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材料1: “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材料2:? 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①?和?②?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两弹一星”的成功表明上世纪中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国防科技取得了显著成绩,请问为什么这一时期要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2)①?;②?。
(3)归纳新中国成立至今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参考答案:(1)国际:①美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②中苏关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
国内: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3分)
(2)① 航天技术 ;②运载火箭技术。(4分)
(3)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科技发展;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重视科技人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积极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感动世界华人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反映了(?)
A.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已经是台湾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海峡两岸的共同诉求
C.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所认同
D.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国家统一和“一国两制”。A项中“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材料没有体现。B项中“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诉求,材料没有体现。C项中“合则两利”材料没有体现。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