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相地而衰征”
C.生产力的提高
D.井田制的瓦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说明他
[? ]
A.认识到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B.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C.主张实现天赋人权,人人平等
D.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要建立民主政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指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皋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牧为 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今日自强值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
材料三?(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是以来,欧洲已知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不前进。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游泳根的一科。
——(美)斯塔弗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
⑵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自强”与“求富”关系。(6分)
⑶材料三中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⑴秦孝公的支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执行坚决;变法内容全面并符合秦国国情。(4分)
⑵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经略;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起辅助作用。(4分)“求富”是“自强”约基础,“自强”是“求富”的前提。(2分)
⑶文明: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2分)结果:进行186|年农奴制度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奴制残余。(3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指令”说明秦孝公支持变法;“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皋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牧为 孥。燔诗书而明法令”说明变法内容全面,行之有效;“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说明变法决心坚定,对反对势力坚决打击。
(2)张之洞为近代洋务派的代表,材料反映了其创办民用工业的主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起辅助作用。(4分)“求富”是“自强”约基础,“自强”是“求富”的前提。
(3)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难以抵挡英法代表的资产阶级工业文明,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五步走
第一步:把握试题主旨——总揽全局
1.重要性:紧紧围绕主题,有层次、有梯度地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重要史观:文明史观(高度)、全球史观(广度)、现代化史观(梯度)
3.有试题引言时:细读引言→关键词(时、空、事)→概括主题
无试题引言时:通读材料或细读设问→串联关键信息→概括主题
第二步:明确试题要求——审准设问
1.精读设问:设问表述→关键词→明确设问要求→清楚设问的主题层次
2.常用句式:“根据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三步:细读试题材料——提炼信息
1.材料结构:通常包括“正文”和“出处”两部分。
2.重要提示:
◆关注每一则材料的出处(可帮助提示和确定答题方向)
◆重视材料中的省略号(往往隐去答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3.提取信息:
按照设问要求→细读材料→关键句(词)→体会理解→简要整理以备答
第四步:重组考点知识——调用所学
1.对应历史阶段: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对应同一历史时期,回忆形成历史概貌和阶段特征(答题的知识依托)。
2.调用考点知识:按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信息,重组考点知识以备答。
第五步:规范文字表述——整洁条理
1.规范化:
◆合理安排答题卷面空间
◆卷面清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框内答题,不留空白
2.科学化:
◆运用历史概念,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多角度,短句式,关键词
◆先概括,后说明
◆1~2分一句话,争取句句能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俄国、日本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俄国、日本
[? ]
A.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分)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分)
参考答案:
(1)共同特点:社会发展落后。(3分)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移风易俗,改行汉制。(2分)日本: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文明开化。(2分)
(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4分)
积极学习先进文化,改革落后文化,同时也应注意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性。(4分)
本题解析:(1)共同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和材料二中的“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可以得出结论,即社会发展落后。重要措施:需要按要求来将所学两国当时改革的知识迁移过来即可,即要求只写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其他方面的不可以。
(2)影响:两幅图体现了一定的改革内容,即孝文帝改革在服饰上采用了汉族服饰,明治维新时服饰上采用了近代西方的服饰,由此可以推断出两个改革都在向进步的地区看齐,影响也就可以得出来,推动了各自地区的社会进步。态度:应该一分为二来表达,既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又要注意保持本民族自身的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