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轨道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 )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一:被套牢的牛马拉车不息,稍慢即受鞭挞。“服劳役而又受苦楚,无自主之权,大都类是”。
材料二:群蜂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类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
——摘自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
(1)这类内容的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类内容的教科书,所以需要并得以认可,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自立自强、热爱祖国的新人(或反压迫反侵略的新人);
(2)20世纪民族危机加深;开办新式学堂(或新学制推行、西学的影响扩大);新的社会力量已经崛起(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或资产阶级力量崛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也农家子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且国中人口,甲于五洲,倘不于农务大加整顿,举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艰,哀鸿遍野,其毙可预决也。故于去春,孑身数万里,重历各国,视察治田垦地新法,以增见识,决意出己所学,以提倡斯民。
——孙中山《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1895年)
材料二?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这一思想有何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农业与土地问题(民生问题)。原因:出身农民;人口众多、农民贫困;海外所学,报效祖国。
(2)核定地价,平均地权。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
D.变革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 ]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进步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现象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