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喻世明言》、《二刻拍案惊奇》均为明清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故排除A、B两项。“一品”、“二品”、“一等生业”等词语,是关于社会地位的用语,不能反映徽商的活动情况。两则材料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明中叶以前代表手工业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严州图经》是一部记载南宋时期严州(位于浙江)情况的史志。下列各项在该图经中可能出现的有
①学校科举 ②坊市 ③所辖各县境图 ④“机户”与“机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状况。①的“学校科举”从隋唐开始,直到清末才废除,故此项正确。两宋时期,尽管废除了“坊市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但②的“坊市”即“住宅区”和“商业区”还是存在的。由题干的“图经”、“史志”可知③的“所辖各县境图”也可能出现。而④的“机户”与“机工”,即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于明朝中叶。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的状况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耕文明闻名于世。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中国古代王朝为了限制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2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最主要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基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
(2)重农抑商政策。(2分)
(3)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商办企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入侵)。(4分)
(4)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2分)
本题解析:
(1)观察这幅男耕女织图,这种经济形态是和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其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
(2)首先从材料二中可知,中国商人出海经商需要政府的许可才行,由此联想到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使商业发展缓慢。
(3)材料三展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重大变化,材料三中包括中国的商办企业和列强在中国所开办企业,说明中国近代经济出现并发展。
(4)题干强调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即出现了近代企业,说明这种变动与外国列强有关,分析题意,这种变动是被迫的,是在列强发动战争后出现的,所以其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考点: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
点评:此题以中国古代到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发展为核心,综合考查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掌握,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况和理解能力,同时学生需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侵,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参考答案:(1)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
民地、半殖民地色彩。(6分)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来源:学*科*网]
(3)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4分)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民主政治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