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60分)中部地区在我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洪武时期湖北地区移民的迁入迁出分布示意图

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认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首先“填”的都是平原及丘陵区,而“湖广填四川”几乎是与“江西填湖广”同时发生的。
……江西在元末属于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即使在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其残余势力仍然对明政权构成威胁。因此,江西地区长期遭受着明朝统治者的“重赋”待遇。
材料二?……过去5000年大概有3000年出头甚至更多,我们中国最精彩的故事在河南发生。我们已经有22个朝代在这里建都。随着我们国家最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们又看到了中国部地区加快复兴的前景……回往过去30年……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所有的资源都在流明。……打开国门之后,资本、技术、投资、贸易机会、人才各种要素向哪里转移?中国的沿海区域,首先是珠三角、然后是环渤海。我们今天中国沿海城市看到了和世界一流城市差不多的场景。过去五年一个非常清晰的现象是若干资源要素开始向中国内陆转移。画一路线图的话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内陆地区……
——郑州市副市长薛云伟《商业文明与城市变迁》(2009年12月6日)
材料三?多年来,中部成为国家宏观战略政策支持的边缘化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在“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面临日益困难的窘境。2001年,全国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首次出现东快、西次、中部居后的局面,中部塌陷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针对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武时期中部地区人口流动的原因。(4分)
(2)用先秦时期的史实说明“过去5 000年大概有3000年出头甚至更多”,“中国最精彩的故事在河南发生”。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9分)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针对河南等省份的交通运输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河南在中部崛起时可资利用的条件。(7分)
(4)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洪武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积极意义。(8分)
(5)九江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分析其成为米市和茶市的自然条件。(12分)
(6)请结合材料三,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你对国务院采取措施促进中部崛起的认识。(12分)
(7)中部崛起,政策支持不可或缺,但发展关键还得靠自己。试说明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8分)
参考答案:
(1)流动原因:战争的影响;明朝政府赋税政策的影响。(4分)
(2)商朝盘庚把都城迁至殷,从此稳定下来;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楚王问鼎”、“围魏救赵”等故事皆发生在今河南地区。(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3分)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思想,首先整顿交通运输,郑州是整顿的重点之一;经过整顿,交通运输堵塞现象消除。(4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沉;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交通相对发达。(3分,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其他答案符合事实也可给分)
(4)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促进迁入地与迁出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等。(8分)
(5)临长江,提供了便利了水运条件;邻近地区(鄱阳湖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是重要的水稻产区;江南丘陵气候温暖湿润,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生长,是重要的茶叶产区。(12分)
(6)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国务院采取措施促进中部崛起是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4分)②国务院采取措施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异。(4分)③国务院采用措施促进中部崛起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4分)
(7)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分)
②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要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2分)
③中部地区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资源、交通、技术、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图1 孙中山像和题词

图2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什么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②思想:三民主义。③作用: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②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3)①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B.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6——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③以市场经济为保障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中的两枚,表现了两个经典的重大事件。邮票的主图选用的是纪实性的照片。小明想为第二枚邮票加盖原地纪念邮戳,他应该去哪些省份

开国大典?改革开放
①江西 ②安徽 ③广东 ④四川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安徽和四川,广东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因此要想为第二枚邮票加盖原地邮戳,应该到安徽、四川和广东。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最先开始的地方是四川和安徽。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