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927年9月,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创作时毛泽东已(  )
A.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D.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是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反映的是秋收起义的情况,并且给出了时间——1927年9月,其背景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并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在此会议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秋收起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提出的,时间晚于题干,排除。《新民主主义论》是在抗战期间发表的,排除。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排除,答案为A。
考点: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点评: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盛极一时,但这种强盛只是表面现象,主要是因为
A.占领地区太多
B.难以统治
C.欧洲封建势力的反扑
D.波旁王朝伺机复辟
E.被占领地区人民的觉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本质上而言,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的强盛是建立在其对外战争基础上的,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资本主义势力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较量,但对其对外战争要区别对待,客观评价,前期反对反法联盟的进攻,维护了资本主义法国的独立和革命成果,后期当他开始为称霸欧洲而战时,他就奴役了欧洲许多民族国家的人民,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促使其民族意识觉醒,这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为D。
考点:一代雄狮拿破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尤其是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要能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1889年8月10日,《柏林人民报》发表评论,“代表大会是有阶级觉悟并为自身解放而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力量的检阅”。它所评论的“代表大会”是(  )
A.第一国际成立大会
B.第二国际成立大会
C.正义者同盟代表大会
D.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给出了明确的时间,即1889年8月10日,A项中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第二国际成立。正义者同盟是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于1836年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组织。1847年6月2日至9日,在伦敦举行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全面改组正义者同盟,根据召开时间 ,排除ACD三项,答案为B。
考点:无产阶级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关于平定“三藩”表述无误的是
A.“三藩”是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B.平定“三藩”极大地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力量
C.平定“三藩”进行得一帆风顺
D.平定“三藩”标志着清王朝全国统一的完全实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所谓三藩,是明朝的三个降清将领,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三藩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康熙为了加强统一,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三藩联兵举起反清大旗,数月之间,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于三藩之手。康熙帝临危不惧,运筹帷幄,历时八年,“三藩之乱”终被平定。这场胜利,消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清朝中央集权,使清朝统治趋于稳固,而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形成割据势力,“三藩”形式上是归清朝统治的,A项表述错误,答案为A。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三藩”与清朝中央政权的关系的理解。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做了精辟的总结,“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你认为下面能体现“最重要的”表述是(  )
A.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参加博士俱乐部的活动
C.主编《菜茵报》
D.创办《德法年鉴》杂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实际上是考查判断马克思一生所做的最重大理论贡献是什么,因为题干强调“头脑”,分析选项,B、C、D三项都不属于理论贡献,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所以此题答案为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评价和定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