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这说明商鞅变法主张
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C.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
D.确立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商鞅变法法令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这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选C。
点评:商鞅变法鼓励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在战国七雄争霸激烈的形势下,这一措施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多物质的需求,从而为秦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①整顿教会,扩展势力
②组织“十字军东征”
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④教权高于王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④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表现,可排除含有此项的A、B、C三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A.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公元前6世纪,雅典“有资产阶级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归功于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苏格拉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梭伦改革的内容中写到:梭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则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很明显,当时谁的财产多?资产阶级。如果没有这项改革,就算 有再多的财产也不可能有大权力。因而,这项改革的内容是资产阶级开始获得势力,旧的血缘关系集团由于财产能力的较弱,开始被排斥。因此,我们可以明白梭伦改革的意义是: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而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意义则是“彻底”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综上所述,答案是A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请回答:(10分)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8分)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1)目的: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是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适应民族融合趋势);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促进日本的近代化。(4分)
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2分)
(2)要。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2分)
或不要。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
本题解析:(1)结合孝文帝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直接回答起目的所在,至于改革社会风俗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其一,旧风俗对改革的不利影响;其二,新风俗对改革的引领和象征作用;(2)本问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问题要求先确定一论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风俗改革内容的比较。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