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面临相同的机遇,但是其发展轨迹却有很大差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6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引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三: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同治帝)光(光绪帝)中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时,对外采取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过去20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150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虽发生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引自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日本正在开展哪一场改革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160年前,中国……跌落”是指什么?“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消费品打败”又有什么含义?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却未能抓住,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近现代中日两国的崛起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治维新。
(2)指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中国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左”倾错误使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出现决策失误。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2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4)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人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毁)经界,立阡陌。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愈僭兴矣。
——《通典·食货一》
请完成:
(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1)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
(2)积极作用:促进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并为秦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消极作用: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使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本题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一、二在赞扬商鞅变法,而材料三、四在批评商鞅变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北魏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ABCD都是其影响,但最大的影响是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封建化过程,为此后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


图一?北魏文官汉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
材料二?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官员礼服为西式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为使日本人长得更高天皇下达食牛肉的敕令。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有轨马车、人力车、火车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
材料三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缠足之大恶,将不惟忘其国,又以亡其种类”? ---谭嗣同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中的服饰,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日本了什么政策?(2分)
(3)材料三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中什么主张?(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
新的重大举措?(2分)
参考答案:(1)信息:服饰汉化。(2分)
(2)文明开化(2分)
(3)兴女学(2分)戒缠足(2分)
(4)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 (2分
本题解析:(1)从图示可以看出北魏服饰在孝文帝改革后呈现出汉化特点。(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日本在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学习西方的文化,这是文明开化的政策。(3)从材料“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女子接受教育,兴办女子学校。谭嗣同则是对缠足进行了鞭挞。(4)移风易俗最容易使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点评:许多改革都是从社会习俗方面进行改革,因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思想紧密相关,改变社会习俗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顺利的推进改革。孝文帝改革通过采取全面的汉化措施推动了卑微而鲜卑政权的转型;日本则是在文明开化的影响下明治维新顺利的推进。中国的洋务运动因为没有进行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的变革使改革步履维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