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对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服饰改革的潮流首先从政府官员开始兴起
B.清政府始终反对进行服饰改革
C.民国期间新服饰逐渐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D.中国近代服饰完全被西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鸦片战争后,在华洋杂处的通商口岸,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等,纷纷仿照洋人穿起了西服,服饰改革的浪潮从民间悄然兴起。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对军服等进行改革。但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据此分析,ABD三项都是错误的。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对台湾的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
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否定式比较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历史思维的比较能力。依据“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台湾都设立特别行政区、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不同的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澳门。而台湾则可以保留怎自己的军队。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北洋军阀政府的扶植?
C.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
D.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外部条件”,是指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正确答案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做了哪些成功的尝试?(?)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②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工业,实行共同繁荣?③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⑤修筑兰新铁路、青藏铁路、包兰铁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两宋与明清时期农业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由此而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两宋时期:
特点:
①南北农作物品种更多地得到交流。例如粟、麦、黍、豆从淮河一带传到江南和两广,占城稻由南方推广到淮河流域。
②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如茶树栽培面积的扩大,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③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历史上留下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明清时期:
特点:
①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各地农民开垦出大量荒地,耕地面积增加40%。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更高,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如甘薯等不断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性生产区域。
影响:
两宋:
①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丰富了市民文化,使两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③南宋以后形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明清:
①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使边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增长。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第①问中的“特点”,要从两宋和明清两个时期分别概括,然后列出史实说明。切记不能罗列史实概括不出特点。第②问中的“影响”应从“特点”着手去分析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