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简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8分)
(2)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2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8分)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8分)
(4)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6分)
参考答案:(1)特点:经营方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耕作方式:精耕细作,以铁犁牛耕为主;经营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8分)
(2)变化: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8分)政府放宽限制(或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分)
(3)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8分)
(4)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任答3点,共计6分)
本题解析:(1)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的特点主要有: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不与市场发生联系;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脆弱性:由于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极易破产;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等。
(2)图1是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图2 是北宋东京城布局,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宋朝时坊市界限被打破,市的设置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晓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商业的快速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
(3)表格中的“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体现了纺织业的发展;“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体现了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浔镇烟火万家”体现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4)根据材料三,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可从多方面进行作答,如:国家政策的制约(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的地下(无法进入主流群体);官办商业强大,对民间商人进行排挤;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等方面(城市是政治中心而不是经济中心)。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小农经济、纺织业的进步、市的设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13分)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4分)
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 “商业革命”。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朝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入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5分)
参考答案:(1)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分)
(2)因素: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值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手工业发展,也减轻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3)观点:清朝前期盛世局面的背后已面临危机。(2分)
论证:封建经济虽然发展,但自然经济占主导,封闭落后;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程朱理学僵化。(任答三点即可得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涵盖了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逐一阐述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来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阐述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材料三“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江河日下,一日千里”,提取观点:清朝前期盛世局面的背后已面临危机,加以论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变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这话反映出
A.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可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B.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C.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D.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据〈〈北京青年报〉〉消息: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沿途客商皆是以马粪和枯骨为路标进行探险式穿越。当年唐僧在此进行生死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丝绸,青瓷
B.青花瓷,活字版佛经
C.纸张,铁犁
D.土耳其地毯,吐鲁番坎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