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讲的是商业的发展情况,而且小农经济对城市和人口的发展影响很小,A不符合排除;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只是出现在江南纺织业部门中,对于人口和城区规模的发展影响较小,排除B;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发展,这也就影响了人口和城区的规模发展,所以答案选C;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排除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A、B、D答案都偷换了概念。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国,自之薛 (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B.“‘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
D.“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材料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当时官府垄断手工业制造,实行“工商食官”制度。由此判断D项说法准确。其它三项说法均有知识性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