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 自耕农·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出现了“工场主”,这说明了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而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在苏杭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古代中国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统治者的重视?
②生产工具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
③水利事业的发展?
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选项①③④是促进农业进步的主观因素,选项②是客观因素,也是最主要因素,故全选。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2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
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分)
材料四: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五: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4)依据材料四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2分)结合材料五,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2分)
材料六: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5)结合材料六,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2分)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2分)
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6)依据材料七,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2分)
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7)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材料八的观点。 (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3)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4)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
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5)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
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
(6)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7)观点: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无君”。
背景: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全面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
评价: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虽未在当时产生社会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不难归纳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根据材料二“万历时...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即可概括出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的特点。根据史实,这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3)根据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和所学知识即可对比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的不同。
(4)依据材料四“...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即可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结合材料五“...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即可说明其产生的主要意义。
(5)结合材料六“...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即可概括出制约皇权的其他力量。结合所学宗法制等知识即可说明其原因。
(6)依据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可概括出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7)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概括出其观点,然后一分为二地评价其观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1分)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直接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近年来,更是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末年,松江“名园错综,交衢比屋,求尺寸之旷地而不可得”,置业者为了争一小间瓦房,“宁挥千金而不恤”……进入嘉庆年间,安徽的布商来松江置业,浙江的米商来松江置业,安徽的出版商来松江置业,从乡下到松江打工的织工和皮匠蜂拥而至,使得原来卖不掉的房子,“今则求售不得”。
——《明清时松江房价》2009年4月27日载于深圳商报第4版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的什么经济现象(2分)?这一现象对明清社会发展可能会导致哪些影响(4分)?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是环境恶化、居住拥挤的重要原因。从工业区多数劳动居民的家居中,可以看到几乎原始的生活痕迹……工人居住的拥挤程度和住房的低劣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在利物浦市,尽管这里的商业发达,堪称繁华富足,可是工人们只能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居住在里面的几乎都是贫穷的工人家庭。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日常生活》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361期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时期造成英国工人居住条件较差的原因?(3分)
材料三 1987年,深圳率先出台了新的房地产政策——房地产使用权可以交易,实质上突破了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房子只能由政府分配的局面……并逐渐向全国推广。
……
1992年,万科、保利、恒大等地产公司相继成立。
——根据互联网资源整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房地产改革的策源地?(4分)1992年,房地产公司相继成立的社会原因可能有哪些?(4分)
材料四 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境外热钱的大量流入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房价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房地产行业规范性、结构性调整将藉此深入展开。
——根据互联网资源整理
(4)材料四认为当今国内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证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3分)
参考答案:
(1)民众争相购房置地,房价走高。(2分)影响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普通市民居住条件较差,生活质量受到影响。(4分)
(2)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环境恶化;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因遭受剥削日益贫穷(3分)
(3)深圳最早被确立为经济特区,是对内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十三大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靠近港澳台,思想观念相对开放,善于吸收国外优秀经验;深圳人民长期以来具有勇于探索富于创新的精神(任答两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目标。(4分)
(4)人民币升值,境外热钱的大量流入。(1分)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积极应对,趋利避害。(3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求尺寸之旷地而不可得”、“置业者为了争一小间瓦房”、“宁挥千金而不恤”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出,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可以这样解读:民众争相购房置地,房价走高。这一经济现象给明清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民众因购房置地,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从而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房价、地价被“哄抬”,导致普通市民根本买不了,从而居住条件较差,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等。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环境恶化、居住拥挤”、“只能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居住在里面的几乎都是贫穷的工人家庭”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出,工业革命时期造成英国工人居住条件较差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认识:?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环境恶化;?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因遭受剥削日益贫穷等。
(3)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实质上突破了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深圳能够成为中国房地产改革的策源地,势在必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深圳最早被确立为经济特区;?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圳靠近港澳台,思想观念相对开放一些;④深圳人民长期以来具有勇于探索富于创新的精神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1992年,房地产公司相继成立,主要归结于:?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下半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据材料四关键信息“人民币升值、境外热钱的大量流入等因素的影响下”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得出,当今国内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即人民币升值,境外热钱的大量流入等。这反映出,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挑战。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唯有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做到趋利避害,尽最大努力维护本国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