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5-28 22:58:07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清史编年》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zhun)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方被,万国来王,重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清实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5分)
参考答案: (1)不同之处: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也是处于这种心态。 (2)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但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本题解析: (1)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两广总督译文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英国视为蛮夷之邦,把马戛尔尼前来视为朝贡。第二小问可以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清政府推行的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原因。 (2)材料二中英国要求派出使臣常驻中国、在中国租借小海岛一处以便商人收存货物。这些要求都被乾隆帝断然拒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乾隆皇帝拒绝英方的要求进行评价。 考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虽然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殖民侵略,但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C.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我们可知这是明代松江地区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松江是我国当时的棉纺织中心,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繁重的赋税下人民无法承担重税。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文献通考?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说:“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是 A.按土地和财产收税,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 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 C.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D.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材料说明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不是按土地和财产收税,因此选择C,A错误,BD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政策·赋税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古代的灌溉工具。依据所学,桔槔始见于《墨子?备城门》,作“颉皋”,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取水机械。如下几条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使用桔槔的地区主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鲁、卫、郑等国。再结合材料“《庄子》……子贡南游于楚……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分析,①②③均符合题意,④材料没有体现。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作为首善之区的汴京, 到周显德年间,“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宋真宗咸平五年,曾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按照原来的坊市制度,“京师街衢,置鼓于小楼上,以警昏晓”,可到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金鼓之声”。
南宋前期的鄂州(武昌),在城外建起了南市,“沿江数万家,闾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