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材料中“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是关键信息,这是道家辩证思想的体现。故选B。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政;法家主张变法革新,都不符合题意。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哪些事件客观上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
①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②西汉前期的“七国之乱”
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④唐朝“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结论的能力。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有一个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的过程,争霸战争促使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可选;“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都是中原政权内部的叛乱,这些变乱不但不能促进各族之间的联系,反而阻碍了各族间的联系,不能选;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统一政权下,相互影响,加强了联系。故①③入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此时“宜昌大撤退”的作用在于
A.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C.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
D.为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奠定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注意“1938年”这个时间,“1938年”中国处于抗战期间,再加上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更证明答案B是正确的。另外,是转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而不是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所以不能选A。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是四大会战,所以不能选C。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所以不能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57年整风运动转为反右派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向党提出批评意见
B.党中央整风运动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C.党中央对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
D.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从题目给的四个选项来看A、B、D都是反右派斗争的背景,党中央面对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对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决定发动的。所以决定性的原因是C,C是决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读下图,分析造成图示现象的原因有

①欧、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②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据“1915年——1919年”可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事,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日本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是试图趁机加大对中国的侵略,故①错误应排除,②③④都为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国内因素,故正确选项为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