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5-28 23:13:48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根据下面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结构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权结构( )
 A.元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结构图有中书省、宣政院、行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结构图反映的是元朝的政权机构。 考点:元朝政治制度 点评:元朝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以下为路、府、州、县。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的萌芽 B.雅典专制制度的确立 C.城邦阶级斗争尖锐 D.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雅典城邦宣称言论自由,但却对只发表言论而无其它任何过错的苏格拉底判处死刑,说明雅典城邦并非真正的言论自由,并未真正地保护每个合法公民的权利,此时的雅典公民已不能真正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表述与材料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高考改革中高度关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就本题而言主要考察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衰落,但对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一定要牢固掌握:①梭伦改革奠定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②克里斯提尼改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③伯利克里时期古希腊民主达到顶峰。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文学作品是时代风貌的艺术再现。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的出现,都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A.民族经济的交流 B.自然经济的发展 C.对外贸易的拓展 D.商品经济的活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25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文明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势。某班同学在探究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遇到以下问题,请你帮助其一一解决。 问题一:异彩纷呈的文明之花 (1)新航路开辟之前,中西方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均以其丰硕的成果,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4分)
 问题二:特立独行的文明轨迹 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在相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却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政治上是 "专制化"与 "民主化“趋势的强化。 (2)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经济的“相似”之处。指出东、西方 (以英美为例)在政治上“巨大反差”的具体表现,并分析“民主化”趋势强化的主要原因。(13分) 问题三:殊路同归的文明交融 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下,中华文明发生了嬗变,其中更多地容纳、吸收了西方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华文明发展的擅变 。(8分)
参考答案:(1) (4分)
 (2)"相似":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2分)差异的表现:中国政治"专制化":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形成;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3分)西方政治"民主化":英国i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4分)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启蒙思想的影响;科学思想和技术的传播。) (3)经济: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近代工业产生;(2分)政治: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2分)思想: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先后在中国传播;(2分)社会生活;生活逐步近代化,衣食住行各方面以及社会习俗等都发生了变化。(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 “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 “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 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 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8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 (7 分)
参考答案: (1)原因:汉化的契丹贵族提倡;汉学家建议;吸收前代经验;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8 分) (2)意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7 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 “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可以概括出汉化的契丹贵族提倡;由“1265 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可以概括出汉学家建议;由“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可以概括出吸收前代经验;由“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可以概括出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可以分析出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另外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封建化等角度来回答。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忽必烈改制·汉化。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