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原因。综合材料一、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答三点得6分)
(2)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6分)
影响: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答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亦可)(4分)
本题解析:(1)制度创新联系商鞅变法的措施来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二进行分析即可,从“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的信息可归纳出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从“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的信息可归纳出符合秦国国情;第二小问抓住政治角度,联系商鞅变法的意义可归纳出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请回答:(10分)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8分)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1)目的: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是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适应民族融合趋势);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促进日本的近代化。(4分)
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2分)
(2)要。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2分)
或不要。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
本题解析:(1)结合孝文帝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直接回答起目的所在,至于改革社会风俗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其一,旧风俗对改革的不利影响;其二,新风俗对改革的引领和象征作用;(2)本问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问题要求先确定一论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风俗改革内容的比较。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毛泽东在批《二十四史》时说:“今成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富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富民”作用
A.连坐法统治人民
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建立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利于加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是( )
A.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
B.建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奖励耕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 属于加强对老百姓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的表现;B是为了加强集权而在政治上采取的相关措施;C 是为了强化军事实力而采取的措施;只有D项是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服务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三?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上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与土地资源的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于此同时,后代皇帝封爵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
纳税农民的土地数量便相对减少了。到8世纪的上半期,整个“均田制”明显地陷于崩溃。
——《浅谈北魏均田制》
材料四?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2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均田制崩溃的具体原因? (6分)
(3)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2分)
(2)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人多地少、土地分配不足的现象;大量土地日益成为永业田,归私人所有;皇帝赏赐土地增多,政府可供分配的土地总量不断减少。(6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魏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8分)(评分标准:此题满分16分,第一小问必须回答出授田的标准时按人口分配或是计口授田也可,只达措施的没有分;第2和第3小问每点2分,共1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