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造成下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因是?

A.甲午战争的取胜
B.1889年宪法的颁布
C.“殖产兴业”的政策
D.军事工业的刺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图中反映了日本1888——1894年间,工厂数和蒸汽机数量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这得益于日本实行了“殖产兴业”的政策,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大对私人资本的扶植和保护,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故选C。A项是1895年,故排除;B项主要是从政治上确立了日本的近代天皇政治体制;军事工业的发展是“殖产兴业”政策推行的成果之一。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促使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条件是
A.中下级武士加入倒幕派
B.西南诸藩的强大
C.武装倒幕取得最后胜利
D.尊王攘夷的失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经过倒幕运动,幕府势力被彻底消灭,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势力,得以顺利推行新政。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 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 “明治革命”;而另二.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请回答:
(1)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 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材料三中其中一种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
(2)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进步快;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3)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4)应坚决反对外来压迫;改革者要有魄力;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既要重视经济、政治、军事改革,又要重视文化教育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政府在抓教育改革方面,肯花大力气、下大本钱,……尽管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日本迅速地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有文化的能够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潜在劳动力;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据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
材料二?这次改革不仅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而且冲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戊戌变法是失败了,但顽固派无法扼制由维新变法开始的思想解放潮流。
——周可桢《维新派教育改革的特征及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5分)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措施的结局。(3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制约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成效的基本因素。(2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增加教育经费;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3分)
评价: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和科技、管理人才;但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2分)
(2)影响:奠定了近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促进了思想启蒙。(2分)
结局: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新政的其他教育改革措施全被取消。(1分)
(3)基本因素:政治变革成败;政府重视程度;(2分)
本题解析:(1)教育改革措施可根据材料一逐句概括,教育经费最多,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评价应包括积极和局限两方面,培养劳动力,造就科技和管理人才,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教育改革存在灌输忠君思想的局限性,封建色彩浓厚。(2)概括材料二,可得出其影响,奠定了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冲击了封建文化,有助于开启民智,促进了思想启蒙。因为保守派的阻挠,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绝大部分措施被废除,仅仅有教育方面的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3)对比材料一、二,日本有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却有顽固派的极力阻扰,政府的重视程度相当重要。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包括教育改革的内容,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他方面尤其是政治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9 世纪中期的亚洲,出现两类不同的民族运动,即日本为一类,日本以外的国家为一类。决定这种不同的是
①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不同;?②国内阶级和政治力量对比的不同;
③对近代资本主义的态度不同;④以往的社会制度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④“社会制度”的性质属于亚洲各国的相同点,即都属于封建社会。不同的是日本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其他国家属于旧式的农民起义。
本题难度:简单